当前位置:首页 > 栽培技术

栽培技术

蓖麻锈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

蓖麻锈病在我国的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四川、台湾等地均有分布。据刘文荣(1979~1982)观察研究,蓖麻锈病是一年常发性病害。受害蓖麻的整个叶片枯黄脱落,植株生长发育缓慢,开花数量减少,或者根本不开花,即使已经开花授粉的,病害严重时,果实也会不饱满或瘪粒,严重影响蓖麻的产量和出油率。

1、病原菌

锈病的病原菌为蓖麻栅锈菌(Melampsora ricimiBivPass.),是真菌病害,属担子菌亚门,锈菌目,栅锈菌科,栅锈菌属。该病菌夏孢子为卵圆形或长椭圆形,大小为19~28μm×17~22μm,黄褐色,表面有若干刺状突起。每个夏孢子有1~4个发芽孔,在适宜的温度下,可以长出1~4个芽管。夏孢子的发芽温度为5~36,适宜温度为14~20。生育期内,以夏孢子进行重复侵染传播,至目前还未见有冬孢子阶段。

蓖麻锈病适于发病的温度14-20度,锈病的冬孢子单细胞,有柄,夏孢子单细胞,有刺或瘤状突起,属单孢锈菌(U.appendiculatus)。

2、发病症状

蓖麻锈病发生在蓖麻的叶片上,病害发生初期,叶片背面产生鲜黄色、针头大小的夏孢子堆,呈圆形或椭圆形,5~6天后,这个夏孢子堆逐渐加大到0.2~0.4mm,并且以这个孢子堆为圆心,周围又产生出新的夏孢子堆,直径3~4mm。也有些夏孢子堆是单个出现,并不形成梅花状分布。夏孢子堆破裂时散出橘黄色粉末,即病原夏孢子,在叶片下面形成褐色的坏死斑,形状不规则,病害严重时,若干坏死斑连成一片,最后使整个叶片枯死并提早脱落。

3、发病规律

适合蓖麻锈病发生的温度为8~24,在温度为14~20时,夏孢子的发芽率可达30%~40%,病原菌的潜育期7~8天,当气温在8~13时,夏孢子的发芽率只有9%~18%,病原菌的潜育期延长到13~14天。

蓖麻锈病对湿度的要求并不高,一般情况下相对湿度在50%~70%之间时,此病害均能发生,最适宜的相对湿度是55%~65%,在这个范围以外时,病害的发生就轻,或根本不发病。蓖麻锈病病原菌的数量大、繁殖快、潜育期短,由气流传播。当夏孢子落到叶片上面后,先产生芽管,侵入叶片组织,在叶片组织内发展蔓延,吸取寄主的养料,最后在侵入点的叶背面形成夏孢子堆。如果病原菌的夏孢子落至叶片的背面,即使在适宜的条件下,其发芽率也很低,甚至不发病。

4、防治方法

农业防治: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,由于目前还未见有免疫品种可选用,因此,可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,一般说来,绿秆类型的品种比红秆或紫秆类型的品种抗病性强一些。其次,在发病初期,及时摘除病残叶并集中销毁,以减少再侵染来源,有减轻病害或推迟发病的作用。另外,在栽培管理过程中,应做到土壤疏松、排水良好、水肥充足、中耕除草及时,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,叶色深绿从而增强抗病性。

药剂防治:发病初期可以可用15%的粉锈灵800~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,每667㎡用药液60~75kg,间隔10~15天喷药一次,一般喷药两次即可达到防治的目的。还可用敌锈钠250倍液叶面喷雾,每隔7~10天喷药1次,连续2~3次,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。

蓖麻病害常识